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九篇
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,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,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。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教学设计方案 篇1一、教学目标:
1、认识“荷、珠”等12个生字。
2、能借助拼音正确、流利地朗读课文。
3、在朗读中,初步感受夏天的美好。激发对大自然、对美的向往;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。
4、初步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,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。
二、教学重点:
1、认识“荷、珠”等12个生字。
2、能借助拼音正确、流利地朗读课文。
三、教学难点:
1、在朗读中,初步感受夏天的美好。激发对大自然、对美的向往;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。
2、初步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,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。
四、教学准备:
多媒体课件。
五、课时安排:2课时。
六、教学过程:
(一)情景导入,揭示课题
1、(课件:配乐出现动态荷花池画面。)师:小朋友们,瞧,这是个美丽的荷花池。(学生继续欣赏荷花池的美景。)
2、(画面定格,荷叶特写。)师指荷叶:这满湖的是什么?
学生回答。教师板书“荷叶”。
3、这是怎样的荷叶?(生:圆圆的、绿绿的……)教师板书“圆圆”。今天,我们就来学习《荷叶圆圆》这篇课文。(生齐读课题。)
(二)初读课文,认识生字
1、师:这么美的一池荷叶引来了许多的小伙伴,听听都有谁?
2、老师范读
3、你听出来都有谁了吗?
学生回答,老师贴小水珠、小青蛙、小蜻蜓、小鱼儿
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,自己把课文读一读。遇到有生字的地方,把生字连成词多读几遍。要把生字读准确,把课文读通顺。
(学生自由读,教师巡视,个别指导。)
4、同学们读得很认真。荷叶圆圆的、绿绿的,不仅吸引了小伙伴,还吸引了生字宝宝呢!瞧,它们也出来想跟荷叶一块游戏,你们认识它们吗?
同桌一起读一读
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生字词。你愿意读哪个词就读哪个词。(课件出示单独一屏的带拼音的生字。)
5、同学们的小老师当得真棒!生字宝宝摘掉了帽子,躲到荷叶上了,你还认识它吗?(课件出示无拼音的生字词。)让我们开火车读一读吧!(师指齐读。)
6、观察这些生字宝宝,你有什么发现?(音、形)
7、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宝宝,跟小组同学说一说
小组交流
8、谁来说说自己的好办法?
9、你能帮助宝宝找到朋友吗?
(三)再读课文,整体感知
1、小朋友们生字词学得真不错,老师相信你们课文一定能读得更好。大家数一数,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?(五个自然段。)大家再完整地自由读一遍课文,读后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,注意要读正确,读通顺。待会儿我们比赛读。(学生自由练读课文。)
2、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?(指名分节读。)
3、学生评议。(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。)
4、齐读课文。
(四)细读课文,感悟体会
1、师:听了小朋友优美的朗读,老师觉得荷花池更美丽了。连一些可爱的小伙伴也忍不住来聚会了。你们定知道他们是谁了吧!(学生自由说:小水珠、小蜻蜓、小青蛙、小鱼儿。)
2、瞧,他们都来了!(播放动画课件:小水珠躺在荷叶上,滚来滚去;小蜻蜓展开翅膀立在荷叶上;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唱歌;小鱼儿在荷叶下游来游去。)师:他们在这一池荷叶会说些什么?做些什么呢?
①生自由读2-5自然段,看看你知道了什么?
(学生读后自由汇报。学生可能会说:我知道了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;荷叶是小蜻蜓的停机坪……)
②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?(让学生充分质疑。)
③小组先讨论解疑,再汇报交流:(教师参与小组讨论。)
(例:a、教师用体态语帮助理解荷叶为什么是小水珠的摇篮。b、用生活实践,说一句话理解“透明”。如:生活中除了蜻蜒的翅膀是透明的,还有玻璃是透明的,水是透明的等。c用动作理解“躺、立、放声、捧起”。
④在解疑中穿插朗读。(如:小水珠多喜爱荷叶啊!谁愿意扮演小水珠,用喜爱、高兴的语气读一读这一段呢?)
⑤指导朗读:形式可为指名读、挑战读、分角色读等。
(五)拓展内容,实践感知
1、这么美的荷花池,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小伙伴。想一想,还有哪些小伙伴会来参加,他们会对荷叶说些什么呢?(先小组讨论说,再个别自由说。)
2、小朋友们一定也喜欢上了荷叶吧,你们要对荷叶说些什么呢?)
3、面对这么美的景色,我们该怎么做呢?(我们要保护它。)
(六)总结课文,回味欣赏
(播放课件。)让我们再来欣赏这满满一池美丽的荷叶吧!(动态的满池荷叶随风摆动的优美场景配乐播放。)
教学设计方案 篇21、能对照图画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,明白为什么说这是一幅画。
2、学会7个生字,把握诗中出现的反义词。
3、会正确地朗读、背诵、默写课文。
教学重点、难点:背诵并默写课文,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。
课前准备:生字卡片,小黑板,挂图
准备:图画若干,课文挂图,生字卡片、田字格
出示若干画,有大有小,有黑白有彩色的,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,他们都是“画”,今天我们这节课,就先来研究这个“画”字。请你数一数,这个字共有几画啊?你是怎么来记住它的?那好,让我们一起在田字格里把这个字来写一个。
谁来带大家读这个字。我们已经给他找了好几个朋友,你还能来说说有关画的词语吗?
研究了这个字,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来欣赏一幅画好吗?
说说你看到了什么?
根据学生回答,在黑板上写上“山绿色水”
这高山流水看了真迷人啊?那现在请你静静地听听,来,走近些,再走近些,你听到了什么吗?
没有听到声音,那么古代有个诗人,就把没有听到声音用两个字就概括出来了“无声”,这样连起来就成了两句诗句:远看山有色,近听水无声。
我们刚才讨论了那么多,他就用了这么两句话表达出来了,你觉得他写得好吗?
讨论:语言很简洁,用了反义词
那么在这两句诗里,有好几个字我们没有学过写过,你是怎么来记住他们的?
< ……此处隐藏10447个字……3、 背诵默写古诗。
(二)教学过程
1、 复习检查。
(1)抽读生字卡片。
(2)扩词:
锄锄头锄草锄禾
餐早餐午餐晚餐
辛辛苦辛劳辛勤
(3)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的词语:
给禾苗锄草松土。( )
中午,火辣辣的太阳当空照。( )
(4)默写古诗比赛:四人小组开火车,每人一句,比谁写得又对又好。
2、 进一步理解诗意。
(1)教师描述情景,学生说诗句。
(2)教师说诗句,学生说诗意。
(3)四人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。
3、 诗意升华,行为指导。
(1)读了这首诗,你懂得了什么?
(2)辨析:
A、小明盛饭盛得满满的,吃不完就剩下。 ( )
B、阳阳吃饭时,掉了许多饭粒。 ( )
C、课间点心吃不完,趁老师不注意,扔进垃圾桶。 ( )
D、丁丁帮妈妈淘米时,把掉下来的米都一粒一粒捡起来。 ( )
4、 巩固练习
(1)用辛苦造句。
(2)默写《锄禾》。
(3)比一比,组词。
锄( ) 滴( ) 粒( ) 盘( )
助( ) 摘( ) 位( ) 盆( )
(4)把古诗《锄禾》写成一段通顺的话。
教学设计方案 篇8教学目标
1.认识“潺、婀、粼、涸、缀、螃、蟹”八个生字。正确认读“词语盘点”中有关本课的词语。
2.通过、联系上下文等理解生词,理解课文内容。
3.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,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,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。
4.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教学重点
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。
教学时间
一课时
教学过程
一、谈话导入,揭示课题
“我”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,下面这篇课文的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致又久久不能忘怀呢?
板书课题:小桥流水人家
二、初读课文,感知内容
1.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自学生字新词,读通课文,初步感知课文大意。
2.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
3.指名朗读课文,然后交流: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“小桥流水”,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“人家”?
三、细读课文,体会情感
1.自由、反复地朗读课文,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。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根据文中的描写画一画自己最喜欢的景致。
2.互相交流:作者故乡的这些景致给你怎样的感受?(那么美,那么自然。)你从这些景致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?(对故乡的无比热爱和怀念。)
3.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。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。
四、再读课文,体会表达方法
交流: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,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?(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、事、景、物的描写来表达的。)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。
这样写有什么好处(不空洞,更真实,更感人。)
教师点拨: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。
板书设计
小桥流水人家
那么美,那么自然
“我”热爱,“我”思念
教学设计方案 篇9教学要求:
1.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,只要细心观察,认真思考,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。
2.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: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,并能连起来说说。
3.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。
教学过程 :
一、复习检查,引入新课。
1.看拼音写词语:
pái cǎi mì jīng yà
( ) ( ) ( )
2.根据意思写词语:
离得很近——(附近)
3.请用“附近”说一句话。
4.字形:读题,蜜蜂引路(正音课题出示)
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《蜜蜂引路》。蜜蜂给谁引路?——列宁
二、带读第二段(读懂每一句话,以理解段意)。
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?(请学生口答)
1.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?
2.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。
(1)默读课文第二段,回答问题。
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?
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?
③最后一句是说(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)。
3.反馈。
(1)第一个问题,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?谁来说?
①读这句话。“那个人”指谁?
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?(在黑板上划下来:列宁想找到养蜂人。)
③读句子,说主要意思。
(2)第二个问题,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?
①读第2句话。“经常”是什么意思?(过去的时间里)
②“他”指谁?
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?大家读第二句,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?
(3)最后一句,也就是第3句,谁来读读?
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?(让学生说)住得不远什么意思?(附近)代进去读读。
②在句中用“——”把主要词语划下来。
(4)列宁为什么要“亲自”去找养蜂人呢?(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。)
因为列宁想( )可是( )所以列宁就( )。
三、研读第三段。(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,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。)
1.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,他是怎么找到的呢?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?
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?。
(1)第三段有几句话?
(2)每一句话写什么?(用“——”划出主要的词语,连起来说说)
(3)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?
请自学课文,边读边想边说。
2.反馈。有几句话?(口答)
(1)读第一句,这句话是说什么呢?
理解“发现”“许多”的作用。这句话该怎么读?
(2)读第三句话,这句话是说什么呢?
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。
把第三句话读完,紧接着说,这句话写了()。
3.“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。”为什么要用“果然”?
4.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?(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)
四、作业 。
1.完成《课堂作业 》。
2.选做一个问题:
用自己的话写一写:
(1)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。
(2)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?
(3)第2题用图配文。
文档为doc格式